位置: 广东培正学院 >> 学校概况 >> 教学工作>>正文

关于实施广东培正学院第二期教学质量
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的战略部署,依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要求,学院决定组织实施“广东培正学院第二期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现就该工程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重要举措,也是我院发展史上一次难得的契机,对于我院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和教师队伍,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应用型本科民办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办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立足于学院自身实际情况,立足于服务广东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继续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是高校重要功能的理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以明确定位为前提,以项目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内涵建设,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结构,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深化高等教育各项改革,以新的思维和机制推动学院教育发展上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广东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输送合格人才。

三、建设目标

组织实施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计划、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计划、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高水平队伍建设计划、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计划、质量保障与服务支撑体系建设计划,不断加强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名师、教学与科研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研平台等教学科研基本建设,全面推动我院教学科研工作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管理制度更加健全,质量监控与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更加紧密,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理念得到提升,教学方式有所突破;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共享程度加深,使用效益显著提高。

四、建设内容

(一)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计划

专业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

——特色专业建设。加强本科优势专业建设,择优重点建设 1—2 个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综合优势突出、专业特点鲜明的专业,建设学校特色专业,并积极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建立和完善适应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专科专业结构,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布局和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加强新办专业建设与管理。加强新办专业建设,按新办专业的基本标准要求,科学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范专业管理,强化专业教学基本建设和专业条件建设。

(二)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计划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精品课程建设。加强新课程建设与管理,完善新课程开设与建设制度,规范课程建设要求与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建设 20 门具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完善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教学管理等特点的校级精品课程,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推进优质双语课程建设,择优建设 4—5 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加强传统课程改革与改造,更新课程教学观念,分类分层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建设有机整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学校课程资源管理平台,加强课程资源的应用与管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我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学科建设水平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是提升教师素质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重点学科建设。重点支持 1—2 个基础厚实、发展潜力大、与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引导和带动我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科研创新人才建设。培育青年科研学术骨干,加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建设。

(四)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高水平队伍建设计划

建设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教学团队建设。加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建设,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和技能,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重点建设 8—10个具有优秀的带头人、结构合理、团结协作、教学质量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践、效果突出的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并积极开展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推动教学研究、改革和教学资源开发。

——教学名师建设。加强教学名师队伍建设,评选、表彰与奖励 3—5名以基础课、公共课教师为主体、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校级教学名师,并积极推荐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评选。

(五)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

——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改革,突出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研究性学习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支持150项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思想、立论依据较充分、研究内容和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可行、自主选题设计的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六)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计划

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重点建设和遴选1—2个具有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实验教学队伍、实验仪器设备条件、实验室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显著实验教学效果、鲜明特色的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与培育10—20个基地项目,其中建设一批条件优良、管理规范、运行稳定、产学结合的大学生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促进校内实验、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训、实习、实践相结合;建设一批理念先进、资源丰富、效果突出、声誉良好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扩大学生受益面,提升文化素质教育质量和水平;

——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加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建设优质课程、优质教材、优质课件、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和优质学习网站,丰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总量,提高优质资源利用率。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以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实践教学队伍和完备条件为保障,推进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构建校内外结合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水平和实验实践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
    (七)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计划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类型、定位、基本规格与质量标准,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要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突出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建设。建设3—5个目标定位准确、师资力量充足、课程体系合理、突出产学结合、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项目和平台建设。建设3—5项理念超前、条件优良、师资充足、方法先进、产学结合、实效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积极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性研究、改革与实践。

(八)质量保障与服务支撑体系建设计划

质量保障与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与必备的环境基础。
    ——教改项目建设。加强高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培育和建设10—20项具备一定研究与实践基础、方向明确、方案设计科学合理、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践探索可行性的高校教学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以项目研究、改革与实践引导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教学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成果建设与培育。加强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不断扩大改革成果应用范围与应用成效,立项培育5—10项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树立大众化质量观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改革教学质量管理方式和教学评估方式。加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由教学决策系统、教学组织管理系统、教学运行系统、教学监督与反馈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教学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五、建设资金与组织管理

    (一)建设资金

学院设立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专项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使用和管理。制定《广东培正学院第二期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另发),建设项目负责部门根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具体负责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二)组织管理

学院成立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协商决定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大问题和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具体负责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日常工作;制定《广东培正学院第二期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另发);根据管理办法,结合质量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制订和发布项目建设指南,确定项目遴选标准和基本条件,聘任评审专家,组织评审立项;组织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检查、审计和评估,调整有关建设项目和资金;建设项目完成后,组织专家会同相关部门组织验收。

(三)项目要求

学院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根据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依据项目建设要求,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办学定位,以改革创新促进发展的思路,确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指定专人统筹负责本部门质量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并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成效,充分发挥质量工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培正办字〔2010〕1号文  2010年1月4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