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广东培正学院 >> 学校概况 >> 制度建设>>正文

广东培正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粤教规〔2010〕23号)的精神,按照《广东培正学院“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广东和华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成才规律,从民办大学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建设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培正特点,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为重点学科列入省硕士点建设规划打下基础,把学院建设成一所全国高质量的民办高等学校”的战略目标,特制定《广东培正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学科专业建设概况

1993-2003年学院从事专科教育,学科专业意识较薄弱。从2003年起,学院着手本科专业建设,2005年升本成功。

“十一五”期间,学院在本科专业建设中,逐渐认识到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学科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较快。截止到“十一五”末,学院已建成17个本科专业,其中9个专业已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已建成24个专科专业。学院学科、专业已涵盖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6个学科门类,初步奠定了以财经管理类学科为主的财经院校方向的基础,并强化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院还建设了一批院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

“十一五”期间,在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学院加强了对科研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了科研领导机构,确定了科研工作的方针,初步建立起院一级科研管理体制;科研经费逐年提高,科研工作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科研项目逐年增加,学术成果数量和质量逐步提高;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增长,专著出版增加;学术活动有序展开,学术氛围增强,学术影响正在扩大;申报纵向项目有所突破,组织横向项目已有新进展。

目前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职工学科建设意识普遍不强,对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概念认识不清晰;全院没有学科、专业建设的领导机构;没有明确的可操作的学科和专业建设长远规划;学科带头人不明确,科研梯队尚未形成;相当部分教职工没有确定和稳定自己有特色的学科或专业研究方向;高档次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比较少;反映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应用型院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特色不明显。

二、“十二五”期间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学科建设指的是确定学科研究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创建学科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等各项工作。

专业建设指的是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学科依托和专业设置口径,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模式以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条件等,如加强教学和科研梯队建设、承担高档次科研项目、更新仪器设备、购置学术图书资料、增加专业发展经费等。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学生的培养质量、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效果。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转化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建设效果决定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不能互替。专业依托学科,有的专业有若干学科支撑,有的学科可设若干专业。没有专业建设,也就谈不上学科建设。

专业是高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是为培养专门人才而设置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必然要随着学科和社会分工的变化而变化。学科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体系,它有独立的研究内容、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它虽然相对稳定,但也处于不断发展中。

(二)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财经类院校学科专业体系,统筹兼顾,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坚持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重点发展特色鲜明、潜力较大和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优势学科专业;坚持“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凸显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思想;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完善财经类学科群建设,探索和总结提高民办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推动民办大学教育事业达到更高水平。

(三)指导原则

坚持学科建设分类指导的原则。学院学科分为三类:重点建设学科、建设性学科和扶持学科。在重点建设学科与建设性学科建设中,及时开发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慎重开拓扶持学科中的新专业。

(四)打造品牌专业

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招生和就业等实际情况,积极打造与学院财经类发展方向相吻合的品牌专业。

三、学科专业建设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经过五年的学科建设,努力把工商管理学科建成院级重点建设学科;把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法学建成院级建设性学科;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艺术学科建成院级扶持学科;拓展应用型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

(一)一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

院级重点建设学科为:管理学门类(12)下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学。

工商管理学科办学历史长,覆盖了管理学、市场学、会计学三个系,在校生6600余人。工商管理学科所涉及的专业与广东优先发展三大产业之一的“现代服务业”密切相关,具有一定优势和发展潜力。

1. 工商管理类一级学科(1202)

目前,学院在工商管理学科下,已有七个二级学科,分别是:

(1)工商管理

(2)市场营销

(3)会计学

(4)财务管理

(5)人力资源管理

(6)审计学

(7)物流管理

在工商管理学科下还设立了三个方向:旅游管理、国际商务、连锁经营管理。

2. 管理学门类(12)下的其他学科、专业

“十一五”期间,学院在管理学门类之中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1204)下,设立了“行政管理”二级学科,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1201)下,设立了“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与“国际企业管理”方向。这些专业已经跨越了“工商管理学”一级学科的界限。

在“十二五”期间,认真办好已经批准设立的专业,对非专业性的“方向”需认真研究、合理布局。工商管理学科要适度扩展二级学科和专业,理顺专业、方向与学科的关系,在现有学科与专业的基础上,以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科学构建相互支撑的学科群为重点工作,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

(二)三个院级建设性学科

院级建设性学科分别为: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法学。

1. 经济学(02)

目前,学院在经济学学科门类(02)之下,涉及到2个一级学科,即理论经济学(0201)与应用经济学(0202)。在每一个一级学科下各建成1个二级学科,分别是:

(1)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

(2)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应用经济学

“十二五”期间,经济学类要发展适应社会需要并与经济学科相互支撑的二级学科,至少形成四个专业。对现有的专业,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尝试经济学本科考研实验班,规模适度,打造品牌。

“十二五”期间,预计发展的二级学科应当在应用经济学(0202)中产生,如统计学(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金融学、保险、投资学、税务等。学院将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院自身师资的条件,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在上述二级学科中做出选择。经过五年的建设,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将经济学类列入学院重点建设学科。

2. 外国语言文学(0502)

外国语言文学(0502)是文学学科门类(05)之下的一级学科。外语专业的办学历史较长,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是学院的办学特色。目前,学院在外国语言文学类一级学科之下,已经建成2个二级学科,分别是:

(1)英语

(2)日语

“十二五”期间,在办好现有专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与财经类院校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商务英语、商务日语、翻译等专业,以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商务外语人才的需要。

3. 法学(0301)

法学(0301)是法学学科门类(03)之下的一级学科。根据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法学学科本科教育的特点是宽口径、厚基础,在本科教育阶段不设二级学科。

目前,我院法学专业下设“法学”、“经济法”与“民商法”三个专业发展方向。

根据法学专业特点及学院财经类院校的定位,以本科为重点,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发展与财经类相关的法学专业方向。“十二五”期间,预计需要发展的专业方向是: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保护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

(三)三个院级扶持学科

“十二五”期间,学院的三个扶持学科分别为:属于工学学科门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属于理学学科门类的应用心理学,属于文学学科门类的艺术类学科。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是工学门类(08)之下的一级学科。在该学科之下,现设有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方向。该专业设有4个目录外专业、1个少数高校试点目录外专业方向,涉及理学、工学、管理学3个学科门类。

“十二五”期间,需进一步凝练专业方向,改革所设方向的不规范情形。同时,密切注意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2. 心理学(0402)

心理学(0402)是教育学学科门类(04)之下的一级学科。在心理学一级学科之下,学院已建成1个二级学科──应用心理学。

目前,应用心理学学科以“心理咨询与辅导”为方向。“十二五”期间,在办好现有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建设“人才测评”方向,办出培养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的专业特色。

3. 艺术学(13)

目前,学院在艺术学学科类之下涉及2个一级学科,即美术学(1304)与设计学(1305)。在上述一级学科之下,已经建成2个二级学科,分别是:

(1) 绘画,属于美术学(1304)

(2) 艺术设计,属于设计学(1305)

“十二五”期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点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将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等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纳入艺术设计专业的方向。

绘画专业应在现有“现代装饰绘画”方向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平面绘画与立体绘画的关系,找到既符合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规范性要求,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结合点。

鼓励上述扶持专业办出特色,打造精品专业。

(四)改造广告学专业,理顺学科关系。适时创设应用型中文专业。

(五)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发展,将思想政治理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看待,并在教学、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

四、为申报专业硕士点打基础

根据国家和广东省两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在“十二五”期间,沿着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之路,学院继续巩固和发展本科教育,切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科研能力,积极探索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为申报专业硕士点打牢基础。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在院级重点建设学科与建设学科中选择成熟的学科,列入省“十三五”硕士点建设规划中。

“十二五”期间,通过继续教育中心合作办学形式,创立专业硕士班,为正式申报专业硕士点打下基础。

五、学科专业建设的预期指标

根据《广东培正学院“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在校生14000人的规模,其中本科生10500人,占75%,年均招收本科生为2600余人。按高校招生一般规律,每个本科专业每年招生控制在100人左右,规模适中,有利于持续发展,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则全院至少需要26~27个本科专业,才能满足本科持续发展的需要。截至2010年末,学院已申报成功17个本科专业,其中9个专业已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十二五”期间,全院还需要申报成功9~10个新本科专业,每年申报新专业不超过3个。专业申报必须紧密结合财经类院校的学科特点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院师资条件,改革和完善专业设置,做到专业的合理布局。

“十二五”期间,学院预计获得10~12个学科的学士学位授予权。其中,2011年3个(绘画、应用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2012年2个(审计学、行政管理);2013年1个(广告学,待定);2014年2个(经济学、物流管理);2015年1个(艺术设计)。

“十二五”末,达到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力争工商管理学科取得突破;建设品牌专业4个;所有的学科与专业都要办出特色。 

六、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1. 合理规划专业建设

根据学院的学科建设规划,建立本科专业生成机制,明确专业设置条件,制定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

2. 科学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对现有专业的优化组合,形成更为合理的专业布局,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3. 加强新专业建设,提高新办专业办学水平

加强现有专业特别是新办专业的建设与评估,建立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新办专业要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明确专业办学指导思想,找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并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制定培养目标;结合学院实际和生源状况,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新办专业办学的水平。

4. 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加强素质教育,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院特色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5. 启动品牌专业建设工作

择优重点建设2~3个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综合优势突出、专业特点鲜明的专业,建设学院特色专业。

七、保障措施

(一)成立院级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学科建设所需人、财、物等安排。领导小组成员由院长及分管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后勤、实验的院领导组成;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由教务处牵头,具体安排学科建设工作。

(二)制定院级重点学科、院级建设性学科、院级扶持学科与专业的建设标准,设立专项经费,确定建设周期,制定检查考察、评比办法等,切实贯彻落实。

(三)建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专项经费。五年为一个周期,分期分批投入,重点保证院级重点学科经费。保持每年递增5%。

(四)切实提高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理清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区别与联系。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高校永恒的中心工作。“学科兴校、专业兴校”已普遍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

(五)明确学科建设负责人。完善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政策,确保学术骨干队伍与学科梯队建设的需要;重点是保证院级重点学科和院级建设性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制订学科带头人激励制度,明确责、权、利,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六)完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明确院、系、教研室三级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各司其职,共同抓好学科建设。在系部一级设立学科建设小组,对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重大事项实行集体领导。

(七)加强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学科建设涉及经费投入、学科带头人培养引进、基础建设、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学院的教务、财务、人事、科研、实验中心、后勤等部门都应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科建设服务。

(八)充分发挥院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对学科建设成果要加强管理;对学科建设进程加强监控;要建立进程监测、质量鉴定和监督、效果评估等一系列质量监控措施,确保学科建设成果上档次、上水平、见实效、见实绩。

(九)加强学术规范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反对学术不端行为;提倡严谨治学,学术自尊、自爱、自强。